上述会议强调,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顶梁柱”和“生命线”。其实这句话,近年来听得不少,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真、准、全”被提上重要位置,既要实现覆盖范围扩张,也要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水平。
业界专家曾经分析称,我国环境监测产业发展很快,监测网络覆盖速度很快,但是也不能忽略一些存在的问题。一度被痛批的“造假”风波背后就体现出监管、标准、认知、意识、技能等方面的不足之处,生态环境部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多方行动。
例如,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

这场被称为环境监测界的“武林大会”,举办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水平,在广大生态环境监测人员队伍中营造扎实学习专业理论、刻苦钻研技术的良好氛围,打造生态环保铁军。
4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举办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的通知,比武内容分为生态环境监测综合比武和辐射监测专项比武两项,分省级和全国决赛两个阶段。据悉,全国决赛既要考理论知识,也要考现场操作,晋级选手堪称一路过关斩将。
再例如,全国生态环境监测行风建设座谈会
实力的较量体现环境监测素质,认知的改变来源于思想和意识。生态环境部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零容忍”。不仅要明确立场,也要狠抓思想高度。8月初,第十四次全国生态环境监测行风建设座谈会在太原召开,再次予以强调。
做到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对监测领域出现的违规、违法问题从严从重问责;要着力打造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监测铁军。
另外,9月2日召开的部党组(扩大)会议还表示,正在抓紧研究编制“十四五”监测规划,要求组织做好“十四五”国控生态环境监测网点位调整工作,把统一负责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的法定职责落到实处。